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师生们来到朱家角“课植园”,江南美景让他们频频拍照留念。

书法家杨建文精心指导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师生代表学写书法。

恰逢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梅尔扎古罗夫-叶儿波尔的生日。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师生们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体验中华武术。
东方网通讯员焦苇、董睿阳6月26日报道: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演讲中,习近平向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师生发出诚挚邀请,欢迎他们2014年来华参加夏令营活动。
2014年6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访的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师生。这批客人,正是受他邀请而来。习近平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希望你们通过这次访问,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留下美好记忆。相信你们今后会成为中哈友谊的建设者。”这番寄语让来访的哈方师生倍感亲切和温暖。
2014年6月16日-22日,199名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师生来到上海。这是他们在华行程的第一站。
短短6天,他们发现了怎样的中国?留下了怎样的美好记忆?
“我爱中国文化”
与上海大学生友好交流,跟中国师生学习书法,走访上海大众汽车生产线和中国商飞公司,参观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游览朱家角、豫园等海派景点……6月16日到22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199名师生在上海的行程丰富而有内涵。
“我爱中国文化。”这句话,被哈方师生频频提及。
6月18日下午,上海政法学院教工活动中心。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师生们在这里领略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在上海政法学院翰墨香书法社志愿者的指导下,哈方师生们开始用毛笔学写自己的中国名字,他们在宣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有模有样。
6月18日,正好是阿戈冉诺夫-叶尔里克同学20周岁的生日。他向书法社的志愿者提出:“能不能送我一幅汉字书法作品?”志愿者欣然应允,用毛笔写下了“生日快乐,祝叶尔里克健康幸福”的美好祝愿。获悉汉字的原意后,叶尔里克激动不已。他专门在汉字下面作了语义标注,以便回国后向朋友们好好介绍这幅书法作品。他说,这是一件非常特别的生日礼物。
6月20日上午9点,哈方师生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交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杨建文专门为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师生们作了“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绘画”的专题讲座,他从“书画同源”入手,解析了我国古老书法文化的独特魅力。听完讲座,很多师生大开思路:原来,毕加索的案头,常摆放着汉字帖和中国画,他也曾临摹过齐白石的画,并发出“真正的艺术在东方”的感慨。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徐林老师从世界知名的功夫巨星李小龙说起,向哈方师生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武术的起源和特点。现场不仅安排了长拳、太极拳、刀术、棍术等精彩演示,几位哈方师生代表还上台体验了一把“武林高手”的滋味。诸多师生感叹:“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库萨伊诺娃?美伊拉姆古尔说,在上海,有很多摩天大楼,她看到了这座城市现代化的一面,同时,她又通过参观和体验,感受到了上海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友好邻邦。这次来到上海,我们对上海乃至中国又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我们喜欢中国、喜欢中国人民。”
友好交流拉近年轻的心
6月20日下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两场报告会,受到哈方师生的热捧。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韦进深博士和该校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波副教授,分别以中哈关系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报告深入浅出,让聆听者受益匪浅。杨波副教授曾参与中俄“国家年”、上海世博会等多项重大活动的翻译工作,被上外俄语系学生视作“女神”。“女神”的魅力今天也感染了哈萨克斯坦的学生们。休息时间,诸多哈萨克斯坦学生围着杨教授提问,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大学时的人生规划等诸多方面。
中哈师生的大联欢掀起了当日活动的高潮。上外学生不仅带来了琵琶重奏《新十面埋伏》等中国传统特色节目,还精心准备了哈萨克语歌曲《哈萨克的姑娘》等精彩节目。
茹素普别科夫-曼苏尔是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工程系的一名大三学生。和许多中国孩子从小学习钢琴、古筝等乐器一样,曼苏尔从小练习哈萨克传统乐器冬不拉。这次来上海,他也带来了自己的冬不拉。在联欢会上,他和三位同学带来了一曲冬不拉四重奏《balbirawin》,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库尔曼巴伊-库尔塔斯教授是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主任,也是哈萨克斯坦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在20日的师生联欢会上,她还用哈萨克语朗诵了一首原创诗歌,赢得满堂喝彩。而另一位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库萨依诺娃?美伊拉姆古尔则为大家演唱了一首哈萨克斯坦民歌,尽管是清唱,但她悠扬婉转的歌声仍然打动人心。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中哈师生的心贴得越来越近。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致辞所言,中哈友谊源远流长,通过两国青年的人文交流,可以不断创造新的未来。
见证历史时刻
谢丽科娃?茹尔蒂斯是此次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师生访华团中表现最活跃的学生之一。在上海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演播厅参观时,正赶上学校电视台在录制一档关于春节习俗的谈话节目。当被问到“谁愿意参与节目访谈”时,茹尔蒂斯率先举手。
茹尔蒂斯今年22岁,现在是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国际关系专业5年级的学生。这个性格开朗的美丽女生说,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也是哈萨克斯坦最好的大学。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她有幸作为学校的志愿者,参与了接待工作,她还展示了自己的“工作照”。习近平主席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手中接过该校授予的荣誉教授证书时,手捧托盘的正是茹尔蒂斯。茹尔蒂斯说,能见证历史时刻,令她倍感自豪。
茹素普别科夫-曼苏尔同学说,上海之行印象最深的是在上海大众安亭三厂和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的参观。他说:“我是学工程的,也许以后,我也会进入类似的企业,成为一名工程师。这次能走进上海大众公司和中国商飞公司实地参观,实在是一次很奇妙的体验。”
在上海大众安亭三厂,哈方师生们乘坐厂区内的电瓶车,聆听着讲解员和俄语志愿者的共同讲解,参观了厂区内的车身车间、冲压车间、总装车间、质控中心,深入了解了一辆高品质汽车诞生的全过程。工程系大三学生杜拉托娃?达利卡说,“看到一辆车是怎样在流水线上经过自动化的生产制造出来的,这太棒了!”
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师生访华团团长拉西莫夫收到了一件特殊礼物——C919飞机模型。C919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大型客机。走进飞机模拟舱,哈方师生们对C919的安全、舒适、环保等特性有了深切感知,赞叹不已。在现场,不少师生摄影留念。对他们而言,这些画面都是值得珍藏的历史时刻。
“丝绸之路”的礼物
6月19日晚,对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访华团的师生们而言,是一个极其难忘的时刻,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出席欢迎晚宴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宗明、哈萨克斯坦驻上海总领事哈比特?柯依舍巴耶夫等领导和嘉宾也亲临现场。翁铁慧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对远道而来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师生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希望两国青年的密切交流能在中哈友谊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两国的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晚宴仪式上,翁市长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哈方师生赠送了一件寓意深刻的礼物,名为“丝绸之路”,它是由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们绘制的长卷作品。收到这件礼物,哈方代表团团长拉西莫夫欣喜不已。他说,上海方面的热情接待、周到安排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拉西莫夫感言道,此次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师生访华,只是两国青年间友好交流的开始。
6月22日,就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师生离开上海前往下一站的当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请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对中哈师生来说,此次跨国申遗成功,不仅是跨文化交流、合作的里程碑,更见证着中哈源远流长的友谊。
很多人清晰地记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主题演讲时所说的一段话:“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我爱上海”
“包括在座各位同学在内的中哈两国青年,一定会成为中哈友谊的使者,为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这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主题演讲时的一段寄语。
事实上,6天的上海之行,已经让友谊之花盛开在中哈师生心中。
6月21日晚,在“东方明珠”号游船上,上外俄语系研究生肖山在热烈的的掌声中,为哈方师生演唱了自己拿手的俄语歌曲《我不是天使》和《海港之夜》,哈方学生则送上了合唱曲目《祝你幸福》。欢呼声在船舱内此起彼伏,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
回顾上海之行,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库尔塔斯教授用俄语连说了好几个“超级棒”:“无论是在上海政法学院还是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我都感觉特别亲切。无论是中国的学生、老师还是志愿者,他们都很好,超级棒!”
志愿者是中哈友谊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
担任此次俄语翻译的志愿者,主要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的同学们。清晨,志愿者们是最早到餐厅就餐的,因为迅速吃完早饭后,他们就要开始为哈方师生提供各类咨询服务:比如今天的行程如何,上海的天气如何……
对志愿者们来说,忙碌是主旋律,劳累是副产品。尽管如此,但他们毫无怨言。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研一学生崔梦思说:“与哈萨克斯坦的青年们深入交流,在志愿服务中认识新朋友,我很快乐。”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乌日汗同学则感言,通过与哈方师生的共处,自己深深感受到: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纯真的友谊完全可以跨越国界。“如果有机会,我很想去哈萨克斯坦看看。”
谈及上海之行,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库尔塔斯教授说:“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这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所有的行程、计划都考虑得非常周到。从翁铁慧副市长为我们举行欢迎晚宴,到前往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进行参观交流,上海市教委等接待方的一切活动都安排得很好、很有特色。”
临别前,当被问及对上海的印象时,茹素普别科夫?曼苏尔同学指了指身上穿的T恤,T恤上印的字样,正是“我爱上海”。和他一样,许多哈方师生离开上海时,都带走了一件“我爱上海”字样的T恤衫。曼苏尔说,这四个字,就是他们上海之行的最大感受。
(来源: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c/p/2014-06-26/130230427082.shtml)